俩宝争斗,最需要的是法官而不是翻译
时间:2020-05-09 作者:admin

我经常在朋友圈晒一些俩宝和谐相处的场景,很多家长在点赞的同时表示不可思议,一位妈妈私信我说:她家俩宝在一起就争抢打闹,5岁的哥哥表示要把两岁的弟弟扔进垃圾桶里。

 

其实有兄弟姐妹的家庭,和谐是暂时的,争斗是必然的,有专家研究,年龄较小的兄弟姐妹平均每小时要争吵7次,只有10%的能够和平解决。

 

父母在这些争斗里扮演什么角色很重要。一部分父母选择放手,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,这的确能锻炼孩子,不过弱的一方总会吃点儿亏;另一部分父母努力扮演“法官”,主持正义,却总有孩子感到不公平,甚至加深矛盾。

 

有没有其它方法呢?其实在“放手”和“法官”之间,父母还可以充当一种角色:翻译。

原景重现


场景:周末下午,5岁的大宝和2岁的小宝都在拼积木。

大宝:搭建完一座城堡,正在得意地欣赏。

小宝:把手伸向楼房,推翻了大宝搭好的城堡。

大宝:气愤地推开小宝。

小宝:小宝摔倒,哇哇大哭。


(华川小议:这种情景在俩宝家十分常见,有时候家长能目睹过程,而有时家长是因为哭声或告状才赶到现场,要作好法官有点难。)


妈妈:从厨房出来,首先把哭泣的小宝抱在怀里安慰,同时质问大宝“为什么要打弟弟?”

大宝:是弟弟先推倒了我的积木。

妈妈:批评怀里的小宝:推倒哥哥的积木是不对的,应该跟哥哥道歉。

小宝:哭得更厉害,语无伦次。

妈妈:掉转头接着批评大宝:虽然弟弟不对,但是你打人的错误更严重,应该你首先道歉!

大宝:面对一地散落的积木,妈妈的斥责,以及被妈妈护在怀里的捣蛋鬼弟弟,也委屈的大哭!


(华川小议:这位妈妈看似在积极解决问题,努力分辨是非对错,结果却非常消极:两个孩子都更加难过,哥哥对弟弟的嫉妒也加深。 


换个角度 


场景:周末下午,5岁的大宝和2岁的小宝都在拼积木。

大宝:搭建完一座城堡,正在得意地欣赏。


(华川小议:在一个孩子眼里,他的城堡,他的玩具,就是他生命的全部,孩子会非常珍惜,家长也应该尊重。)


小宝:把手伸向楼房,推翻了大宝搭好的积木。

(华川小议:低幼宝宝,常通过“触摸”来认知世界,他的“破坏”并没有主观恶意)


大宝:气愤地推开小宝。


(华川小议:大宝的反应看似粗暴,却也是一种本能。人类大脑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皮质直到青春期以后才能发育完全)

小宝:小宝摔倒,哇哇大哭。

(华川小议:孩子只有与年龄相称的不当行为,不会有重大的错误行为。一个成熟的家长,不会轻易把“错误”的帽子扣在孩子头。孩子们之间的问题,大多是因为合作能力有限,同时又“沟通不畅”。)


妈妈:走到两个孩子中间,略带惊讶但保持温和:“我听到有哭声,这里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吗?

(华川小议:在一个情绪化的现场,父母一定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同时,让孩子描述事实,而不要主观判断)


大宝:妈妈,弟弟把我的城堡推到了!

妈妈:用手拿起一块散落的积木,“哎呀,我猜刚才你拼的城堡一定非常的棒,现在倒了真是可惜,我也好难受”。

(华川小议:父母应拥有同理心,替孩子把难过的原因表达出来,对孩子就是莫大的宽慰)


小宝:哥哥推我了,打我了!

妈妈:仔细查看小宝的身体,确定有没有伤害。然后问:“我知道你摔了,一定很疼,我也不希望再发生这种事。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哥哥会推你吗?”

(华川小议:给每个孩子表达的机会)


小宝:我喜欢城堡,我想摸一摸。

妈妈:对大宝说:看来你的城堡真的是特别棒,弟弟看见太激动了,想摸一下,结果用力太大,城堡就倒了。

(华川小议:充当小宝的翻译,重新向大宝解释原由)


大宝:可是我的城堡是很辛苦才搭起来的,我要弟弟赔我的城堡。

妈妈:我也认为必须赔你的城堡,待会儿我们一起想办法重新堆一个;可是如果弟弟摔伤了,要疼很长很长的时间,该怎么赔呢?

大宝:默不出声。

(华川小议:大宝心里有想法,可是难以表述,这时候又需要妈妈充当翻译,把大宝肚子里的话说出来。)


妈妈:对小宝说:我知道哥哥刚才不是故意要打人的,可能是太生气了,他堆好一个城堡很辛苦啊,下次你想摸,可以轻一点吗?或者先问哥哥可不可以?

妈妈:对俩宝说:我知道你们两个今天都很生气,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?待会儿咱们讨论一下,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办法,但是“动手打人”是最差的办法,因为身体受了伤,谁都赔不起?咱们以后不要动手好不好?哥哥不能打弟弟,弟弟也不要打哥哥。

 (华川小议:虽然两个孩子难免打架,伤害也未必有多大,但家长需要让孩子从小明白:“打人”是最差的选项)


妈妈:好了,现在一起动手重新堆个城堡怎么样?哥哥当老师,弟弟当小兵吧。

两个孩子一起重新堆起了城堡,也许还是配合得不好,但他们也从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上,慢慢学会心平气和,理解对方。

 

华川总结


无论孩子与孩子之间,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,绝大部分问题其实都是“沟通不良”的问题。

 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他的专著《儿童的语言和思维》里指出: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与成人的有着质的区别,而不是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在知识存在量的差别。并且,孩子在“听”与“说”两方面并不是同步发展的。


因此,当孩子们之间出现矛盾争斗,家长首先做得不是裁决对错,因为清官都难断家务事。


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充分“移情”,模拟孩子的思维方式,帮孩子把哭闹、喊叫、以及其他肢体语言,“翻译”成他们真实想表达的意思。 


总之,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连接,父母是最好的桥梁。


作者:华川,著有《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: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》,《游戏,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》,个人微信:chuanhanma2


获得更多二胎知识,请关注公众号“二胎妈妈圈”

\"\"

Go To Top 回顶部
分享给朋友
分享到朋友圈
134665141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