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游戏上瘾是种病!重在预防。【电子游戏】
时间:2020-08-20 作者:admin

有许多家长跟我反映孩子电子游戏上瘾,希望我能给出“解药”。

 

正面管教创始人简.尼尔森博士曾被人问到:“有没有什么问题,是您的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?”

 

.尼尔森回答:“有,吸毒和电子游戏上瘾。”

 

严重的电子游戏上瘾,跟吸毒一样,会改变大脑的功能结构,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
 

2018年525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《国际疾病分类》第十一次修订本,“游戏障碍”电子游戏上瘾行为被正式列为“精神疾病”

 

但是,当今社会,要让孩子完全隔绝电子产品也不可能。

 

就像病毒一样,完全隔绝不可能,适度接触,却能锻炼免疫力。

如何适度接触?

 

从保护视力和大脑发育的角度

 

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建议,对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,最好遵循以下规则:

 

两岁以前的儿童:不宜接触任何电子媒体。过早接触电子屏幕,一方面会损伤孩子的视力;另一方面,孩子的大脑在最初几年发育非常快,而幼儿通过与真人的互动,才可以更好的学习。

 

3-6岁的儿童: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15分钟,一天不要超过1小时。

 

6岁以上的孩子: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30分钟,一天不要超过1~2个小时。

 

 

从避免心理依赖的角度

 

1:5的使用原则:

 

所谓1:5规则,即孩子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与其他活动的时间的最佳比例为1:5.

 

这是加利福利亚大学心理学首席教授Larry Rosen博士给出的建议,即:每给孩子1分钟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,就应该安排相当于5分钟的时间做别的事情,比如与人交谈、玩手动创造力玩具、阅读与讲故事、户外活动、休息与放空,从而来转换大脑的思维模式,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沟通关系。

 

注意:上课,睡觉,等非自由活动时间,不能列在“5”之内。

 

次级爱好原则:

 

这个原则是由我结合多年11家庭教育指导的经历总结得来的。几乎所有学龄儿童都会接触到电子产品,但严重依赖(或上瘾)的孩子,只是一部分。这一部分孩子,除了电子产品,没有其他任何健康有益的爱好。

 

而在接触电子产品之前,已经培养出其他兴趣爱好的孩子,游戏上瘾的概率较低。比如,一个爱上游泳的孩子,或者一个痴迷于阅读的孩子,再让他接触电子产品,电子产品只会成为诸多爱好里的一项,不是唯一选择,也不是优先选择,只是一项“次级爱好”。孩子沉迷的可能性就比较低。




基于以上原则,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孩子电子产品上瘾?

 

首先,尽可能让孩子晚接触电子产品。

 

究竟什么时间才算晚?

底线是3岁之前不要接触,3岁之后,能不接触也尽量不要接触。

 

当然电子产品的种类很多,相比电视、视频,电子游戏更容易沉迷上瘾。

 

孩子越小,认知水平越低,自控力越弱,规则意识越差,越难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做到“节制”。

 

就个人体验而言,当孩子到达学龄后,再接触电子游戏,管控起来会更容易。

 

其次,在帮孩子培养出健康爱好之前,不要让孩子爱上电子产品。

 

前面提到晚接触,那么晚出来的那些时间,也是用来给孩子培养其他爱好的时间。比如户外运动,棋牌类游戏,亲子阅读或自主阅读。

 

尤其是阅读,这是最容易培养,也让孩子受益无穷的一种“爱好”,建议家长尽早给孩子培养。

 

最后,建立规则,有限满足孩子对电子产品的需求。

 

孩子到达一定年龄,迟早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电子产品时,这时候,可以有限度地满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。

 

“限度”和“规则”怎么确定?

 

一方面,根据前面论述,基于健康和保护视力的原因,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需要有时间限制。(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直接向他们展示相关科学依据)。

 

另一方面,每个家庭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制定日常惯例表,按照“空余时间”总量,以及1:5法则,推算出孩子每天或每周可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。

 

家庭会议是制定各种规则的基本平台,参加过家长课的家长们都知道,家庭会议有一系列规范和流程,以确保孩子的意见,大家的意见,都得到尊重,最后确定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,孩子才能执行得更好。同时,违约后果也要通过家庭会议提前约定好。

 

即便有了规则,也不要奢望孩子能快速做到“自律”,家长必要的监督提醒还是不能少。根据大脑发育的规律,一个人到了二十五六岁,负责“自控力”的理智脑才能发育完全。




如果孩子已经“上瘾”怎么办?

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。

 

第一、 自上而下。

 

“上”指的是大脑、观念。通过矫正孩子的观念,改变孩子的认知,来矫正孩子的行为。

 

人们常用的“说教”,对于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其实效果微弱。大一些的孩子,不如直接给他们阅读有关游戏上瘾的新闻报道和科研报道。这比家长的口头说教更有效。

 

就好比川哥以前喜欢吃洋快餐,每周末都要去一趟麦当劳。有一天,我将一篇关于食物健康的新闻报道拿给孩子自己阅读,他就自愿将吃麦当劳的次数降为两个月一次。


也有很多专家认为,“正念冥想”,对于恢复或重塑人类的大脑意识有一定效用,具体可参考相关书籍。


培养孩子更高的理想抱负,提升孩子的学习内驱力,也能有助于孩子减少游戏依赖。

 

 第二、 自下而上。

 

指通过改变孩子的身体和行为,来重塑孩子的大脑。

具体哪些行为?除了电子游戏以外的其他健康有益的行为,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,比如,做手工,饲养宠物,家务,运动,等等。

 

尤其是运动,可以促使人分泌多巴胺,让人产生快乐和兴奋的感觉。

 

如果孩子游戏上瘾,父母在限制孩子使用电子游戏的同时,最好陪伴孩子建立起一项运动习惯,比如跑步、游泳,以及各种球类运动。

 

无论运动,还是其他身体活动,都需要长期坚持,形成规律,才会对身体和大脑都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
 

我家两个孩子都喜欢踢足球,有一天,当孩子们打开ipad,准备开始玩游戏(规定的游戏时间),我说:“现在天气冷了,我们早点下去踢球吧。”孩子们立刻关掉ipad,积极响应我的倡议。

 

可见运动带给孩子的兴奋与快感,是可以盖过电子游戏的。

 

 第三、 专业治疗


如果上瘾严重,前两种方式长期下来都治疗不好,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,进行专业治疗或服药治疗,也是有必要的。


对于已经严重上瘾的孩子,将以上三种方式综合起来,治疗效果会更好。 


 

最后,再谈谈个人体验。

 

相比周边其他孩子而言,我家孩子接触电子游戏算比较晚,川哥8岁时,为了上线上英语课,家里才购置第一台ipad

 

在购买ipad之前,我们召开了专门的家庭会议,确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,孩子表示同意之后,我才从京东上下单支付。

 

Ipad到家以后,每天上完在线英语课,孩子被允许玩15分钟的ipad游戏。

在有大人监督的情况下,孩子基本能遵守。

 

电子游戏时间结束,孩子关上ipad,也可以去画画,看书,运动…...总之,电子游戏只是孩子的一项“次级爱好”。

 

即便如此,我也不敢高估孩子的自制力,在我们没有条件监控时,也尽量不让孩子单独接触ipad。所有ipad游戏时间,都安排在我们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个人在孩子身边时进行。

 

我曾做过测试:在寒暑假期间,如果完全不设限制,不提供其他活动选择,让孩子放任自流,孩子也会沉迷于ipad,每天玩很长时间。

 

所以,要避免孩子过度沉迷,提前约定,有效监督,是非常必要的。

 

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“放手”,完全不用监督?

 

我们在反反复复的“约定规则+监督+偶尔放手+反思总结”的循环里,磨练了四五年,如今,11岁的川哥基本可以做到不用监督,自己控制好ipad使用时间。

 

但,依然不敢说完全放手。因为孩子越来越大,同伴的影响也越来越重,周边玩游戏的同学和好友太多,让一个孩子独善其身确实很难。

 

所以身为父母,要时刻跟孩子保持坚定信任的“强关系”,才能弱化其他环境、其他关系,有可能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。

 

也有家长提议:一直不让孩子接触电子游戏,岂不是更好?

 

孩子终究有离开父母掌控的一天。一个完全没经受过“考验”的孩子一旦接触到这些强诱惑,就会完全丧失免疫力。新闻里经常报道有些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沉迷于游戏,以至于退学重新参加高考,大概就是这种情况。

 

所以,无论是挫折也好,风险也罢,尽量先让孩子在父母的手掌里去磨炼、去消化,总胜过把风险全部甩给学校和社会。




作者:华川,著有《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: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》,《游戏,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》,个人微信: qipa2000



Go To Top 回顶部
分享给朋友
分享到朋友圈
134665141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