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里虫,充满了真实的谎言
时间:2020-08-20 作者:admin

在进行婚姻问题咨询时,我常听到很多“不幸”的故事。

黄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,每天在家照看两个孩子。丈夫上班很忙,对家缺少责任心。最关键的问题是,家里的财政权都由丈夫掌握,每个月只给黄女士一点生活费。所以,黄女士在这段婚姻里极没有安全感,俩人常年争吵不断。




李先生是一位创业中的男士,他说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,一直在奋力拼搏。然而每次回到家,妻子都不给自己一个好脸色。他自认为是一个脾气好,情商高的人,在朋友圈里口碑一直不错。但搞不懂为什么,老婆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跟自己吵架。事业操劳加上夫妻感情不合,李先生常感到心力交瘁。


刚听到这些故事时,我对倾述者总是满怀同情,也感觉他们的另外一半,行为怪异,不可思议。


可是,一个人为什么要跟一个“不可思议”的人结合,并且一起生活这么多年。

如果他们的伴侣是在婚后才“变坏”,那么“变坏”的原因是什么?

没人会无缘无故地改变。


越深思,越觉得不合逻辑。


一个不合逻辑的故事,要么是有人在说谎,要么是有些真相被隐藏。



因为职业敏感性,我很快就发现这些故事里的逻辑漏洞,也会尽量去探寻隐藏的真相。


关于黄女士的故事,随着深入的沟通,很多沉淀的事实浮出了水面。


我:“他每个月只给家里一点生活费?”

黄女士:“房贷也是他负责还,算上贷款,他每个月总共给家里一万九。”

我:“他每个月收入多少呢?”

黄女士:“两万。”

我:“看来,你爱人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了家里。”

黄女士:“可是他没把工资卡给我,他一定还有年底奖金、分红等收入瞒着我。”


我的感受慢慢起了变化。


接下来,在进一步深入咨询里,黄女士吐露了很多生活细节,以证明丈夫究竟是如何对家庭不负责任。


 “他对孩子缺少耐心,辅导大宝作业时经常不耐烦。”

 “他洗衣服的时候,经常把脏衣服全掉丢进洗衣机,不将内衣外衣分开。”

 “他做饭时也很固执,总喜欢使用一些不健康的烹饪方法,完全不听我的建议。”

……


虽然妻子在对吐槽丈夫的缺点,然而这位丈夫的形象,却在我心中逐渐高大起来。一个辛苦工作的男人,把绝大部分收入给了妻子,还能在家陪孩子学习,洗衣,做饭。这绝对超过了中国男人的平均水平。


我猜测黄女士的不满,可能是因为身为俩宝妈妈,家务繁重,压力太大。

我建议她请人帮忙分担一些家务。

她说家里有老人,还有钟点工。


这个故事,已经从最初听到时的“不幸”感受,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,我对黄女士的最终建议是两个字:珍惜


李先生的故事也存在很多逻辑漏洞。幸好我也有机会采访了他的妻子李太太。


李太太是一位职场妈妈,但工作时间比较自由,所以家务、孩子也都是由李太太负责。


李太太说:“老公事业不顺,已经很长时间不能补贴家用。经济上的问题还在其次,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他总是以工作的名义不回家、不顾家。有时候我明明做好了饭,他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,就立刻出去请客吃饭;周末时间我很想让他陪陪孩子,他却宁可出去陪朋友打麻将一整天。总之,他无论在物质上,还是精神上,对这个家庭,都没有任何贡献。”


听了李太太的描述,我太能理解她“不给丈夫好脸色”的缘由。


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故事,都是如此。

换一个人来讲,换一个视角来看,就是完全不同的版本。


但这并不是讲故事的人,在有意隐瞒或撒谎。

哪怕旁人听起来像是谎言,也代表了叙述者一种真实的心境。

婚姻里所有的“谎言”,都包含着“真实”的成分。


因为每个人眼里看到的世界都不同,对同样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。
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


所有人的第一视角,都是“我”的视角,所有人的第一感受,都是“我”的感受。


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视角和立场,得出一个维护自己的结论,哪怕这个结论逻辑不通,矛盾重重。


比如,我邻居里有一位大妈,她有一个儿子和女儿,都已结婚。

但两对小夫妻也经常闹矛盾。


在处理女儿和女婿的矛盾时,大妈说:“男人不成熟,家里的大事还是要女人做主,尤其是财政大权,一定要交给女人。”


在谈起儿子跟媳妇的纷争时,大妈又说:“女人到底心眼小,见识短,家里的大事,还是应该男人做主。”


这位大妈,就站在婆婆和岳母两种立场,对同一类婚姻问题,得出了自相矛盾的两种结论。


但她的每一种观点都是发自内心的,都代表了她真实的情感和态度:她是一位母亲,就要维护自己的儿女。


她极力维护自己的儿女,其实也等同于维护她自己。


客观看待一段婚姻关系,客观评价任何事物,都不容易。


尤其是身在其中的人,总会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
甚至向自己亲近的人征询意见,也会得出一些不客观的建议。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,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。


在一段有问题的婚姻里,如果只听单方面的故事,只重视一个人的感受,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。


“换位思考”虽然很难,也需要婚姻中的你我,刻意地去练习。

假如我是他,会怎么想?

假设他是我,会怎么做?


在遇到任何矛盾纠葛时,先跳出自己的情绪,将以上问题问自己三遍。


如果自己揣度不出对方的想法,就说明自己对伴侣了解不够。

应该在双方情绪平的时间,多交流交流。

“上次我俩因为XXX的事闹矛盾,你当时是怎么想的?我很好奇。”

“我想跟你说说我对那件事的看法,也想听听你的想法。”


很多人的婚姻观,也受原生家庭影响很深——“在婚姻里,男人就应该怎么样,女人就应该怎么样…”人们从小目睹了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,就会潜意识地把它当成真理,试图复制到自己的小家庭。


张女士的原生家庭里,母亲很强势,掌握家里一切权利,父亲则经常被母亲斥责。


现在张女士结婚了,也自然而然地想掌握婚姻的控制权。结果丈夫的原生家庭恰恰是“父强母弱”的模式,结果夫妻俩的权利之争就没玩没了。


“你为什么必须掌控一切?适度让权一部分给丈夫可以吗?”

“在我的意识里,夫妻关系就应该如此,得由女人做主。我父母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。”

“你父母婚姻幸福吗?”

“不幸福,他俩都快七十岁了,还经常吵架打架。”


所以,当我们固执于原生家庭的某种观念时,至少应该先评估一下这种原生家庭模式究竟是否成功,有多少可取之处。


如果明知道自己父母的关系一塌糊涂,为什么还要复制他们的关系模式呢?


即便原生家庭的父母关系也还过得去,还要考虑时代的变迁,汲取精华,剔除糟粕。


即便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完美,还要考虑伴侣的原生家庭,要理解或接纳伴侣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。


要维持一段稳定的婚姻,只了解“我”的感受,只顾及“我”的需求,肯定是不行的。


当然,我们学会换位思考,学会理解伴侣的感受,并不是要完全放弃自我。而是在“互相理解”的基础上,达成一个折中的协议。


如果我们感觉对方不理解自己,也只能自己先去理解对方,至少要弄明白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缘由。


婚姻就像一个二重奏,如果两个乐手都只坚持自己的节奏,讲述自己的故事,一定奏不出和谐的乐章。

作者:华川,著有《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: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》,《游戏,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》,个人微信:qipa2000

Go To Top 回顶部
分享给朋友
分享到朋友圈
134665141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