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人的不容易,女人要体谅,也不容易
时间:2020-08-20 作者:admin

这周我又出了一趟差,跟一位中年男同事C先生一起。


C先生今年40出头,刚升任公司高管不久,身材微胖,头发微秃,戴眼镜的圆脸上总挂着一丝谦和的笑容。然而这一趟差下来,我才知道他笑得有多不容易。

订的是早上7点多的高铁,我提前半小时赶到火车站,发现C先生到的比我还早。

这次出差由C先生带队,除了我俩,还有合作方、顾问方的几个人,C先生担心大家误车或到不齐,所以早早赶到车站跟踪进度。

我知道C先生的家离火车站很远,至少要一个小时的路程。

人数终于凑齐,大家乘高铁5个小时,到了H市。

甲方派人派车来接,我坐上汽车最后一排靠座休息,C则跟甲方接待人员并坐一排,一路上谈笑风生。

到酒店稍微安顿一下之后,就开始吃饭。H市的酒桌文化很浓厚,甲方每个人都向我们敬酒,一轮接着一轮。作为女士,我稍加推脱,对方倒也不勉强。

而我注意到,C先生几乎干完了别人敬过来的每一杯酒,差不多有一二十杯。

并且,借着每一次敬酒饮酒,C先生见缝插针地跟每一个人谈友谊,说感情,以及表达未来的合作思路。

饭后稍加休息,就去看项目现场,要徒步走一段较长的泥泞的路,大家小心护着衣鞋,随意拍点照片。

C
先生则紧跟着甲方的领队,大踏步走在最前面,一路上依旧是谈笑风生,滔滔不绝。

看完现场,又回到甲方的会议厅。这时候甲方的主要领导到场,开始正式洽谈项目合作意向。

C
先生是我方主谈对象。他从过往业绩,到现场感受,到项目前景,到国家宏观经济格局,一口气谈了将近俩小时。作为陪谈人员,我已感到体力不支。

到了晚上将近十点,我们才回酒店休息。这时候C先生又请我们叫到他的房间商讨下一步工作。

待甲方、合作方人员全部散尽,C先生一屁股坐在酒店的沙发椅上,全身耸拉了下来,像一团旧被褥。
他用手抹了一把额头,仍然强打着精神问我:

“刚才会谈效果还可以吧?我喝多了脑袋有点晕,都记不清谈了些什么……”

这时候C先生的手机响了,他接通电话,脸色忽然沉了下来,职业式的微笑也消失了。他起身走到房间的另一侧,我还是隐约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,凭直觉,这个电话是C太太打过来的。

几分钟后,我听他说:“我嗓子有点疼,不多说了。”就挂掉了电话。

C
先生坐回我旁边的沙发椅,顿了几秒钟,说:“我嗓子确实有点疼,今天说话太多了,那白酒度数又太高……”

然后迅速调回状态,继续跟我谈工作。

工作谈完后,我问C先生什么时候回北京。


他说明天一定要回,无论多晚也得回,因为后天早上,还要去另外一个城市开会。

我忍不住对C先生多出几分同情:职场男人也真不容易。

 

当然,电话那头的C太太,也不容易。

C
先生的家庭情况我基本了解,C太太一直是全职妈妈,大宝5岁,小宝才几个月,家里请了一个住家保姆,还有一个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同住。

 

我能想象出全职俩宝妈的生活,我自己也曾体验过。

 

每晚照顾着年幼的孩子,睡不踏实,一大清早还要起来伺候大宝上幼儿园,等千哄万哄地把大宝送走,又要忙着服侍刚睡醒的二宝,而男人这时候,要么已离家上班,要么是出差未回。

 

女人白天要带孩子,要处理家务事,还要小心应对与老人和保姆的各种关系,一晃一天过去,等俩宝都睡了,一切安静了,忽然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哦,那个离家的男人,好几天都没有消息,周三的家长会,周末的亲子游,他到底还能不能参与?想到这里就拨通了男人的电话,而电话那头,却传来不耐烦的声音。

 

“不顾家的男人、不称职的爸爸、丧偶式育儿……”女人忍不住各种怨念丛生。

 

男人终于赶最后一班列车回来了,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门,告诉女人自己累了,要赶紧休息,明天还得出下一躺差……可以想象,女人会是什么样心情和脸色。

 

如果换种方式,男人不那么为工作拼命,把时间和精力多花在老婆孩子身上,就一定美满和谐吗?

 

我另一位同事L刚好如此。L的儿子刚满两岁,有老人帮忙带,妻子也上班。每天早上,L开车从北郊的家里出发,先送妻子到东三环上班,再折回西二环到单位打卡,单程将近俩小时。堵车是无法避免的,所以L的考勤卡经常亮红灯。另外,孩子生病,打疫苗, L也是相当负责,然而每次请假,老板都会给脸色:“又请假?这些事你老婆不能做?”

 

去年年终考评,L拿的奖金很少,在聚餐时直言不讳地说,老婆想换学区房的计划又泡汤了。

 

有人说老板太冷血,其实老板最不容易,如今五十出头的人,俨然六七十岁的身体。有一次老板乘飞机出差,航班降落到目的地,他硬是从座位上站不起来,最后被空乘人员抬出飞机。

 

身为同事,我最能近距离看到这些职场男人的不易,我能看见他们衣履光鲜背后的蝇营狗苟,我能看见他们意气风发背后的忍辱负重。

 

但也仅仅是“看到”而已。

 

身在职场,大家都要遵守严酷的生存法则,不会因为谁辛苦,就可以少担一份工作,不会因为谁顾家,就能多得一份奖金。

职场注定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,你接受不了这个法则,就只能出局。

而唯一能体谅这种“不容易”的,恐怕只有他自己的家人。

只有回家,才不用考勤打卡。

只有回家,才可以摘下微笑的面具。

只有在家里,才不会面对严格的绩效考评。

所以言行自在一些,行动松懈一些,投入的精力再少一些,应该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。

这是很多职场男人对“家”的理想定义,然而现实却很骨感。

 

问问那些守在家里的女人,有几个能做到真正的不计较?

 

作者:华川,著有《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: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》,《游戏,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》,个人微信:qipa2000
Go To Top 回顶部
分享给朋友
分享到朋友圈
13466514156